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范例 > 校园 > 《秋词》教学设计方案

《秋词》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人: 来源: 文萃屋 阅读: 1.01W 次
  《秋词》教学设计方案

秋 词

《秋词》教学设计方案

刘禹锡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 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 作者作品介绍:

(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

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 集体背诵本诗

2、 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篇二:秋词教案

一、导课: 同学们提到你们就想到了什么呢?有什么样的感受?对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萧瑟凄凉的角色,花儿凋零树叶枯黄了,天气也开始让人觉得寒冷了,在古时许多文人墨客的诗中也是扮演者一个悲叹凄凉的角色。 那么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有秋的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天凉似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 大多数的秋词都将秋的萧瑟寒凉表达的淋漓尽致,但见天所讲的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开创新意。

二、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刘禹锡作此诗的背景。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刘禹锡《秋词》原有二首,这是其中一首。这首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当时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那时他三十四岁。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在将学习的诗中,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三、大家结合我们了解到的背景,按照黑板上已经划分出来的节奏,来朗读一边这首诗。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好了,我们首先来掌握字词

☆⑴自古:从古以来⑵逢秋:遇到秋天⑶寂廖(jì liáo):空虚凄凉⑷言:说。春朝(zhāo):初春这里泛指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①、排:推开,冲出②排云:直冲云天③便:就,于是④碧霄(bì xiāo):蔚蓝色的天空⑤诗情:作诗的灵感、思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把我的诗兴也引到了蔚蓝的天空?)

从这首诗的●首句可以看出,从自古诗家词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逢秋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的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的诗篇埋下伏笔 ●诗人以诗言志。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凋零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气馁。 让学生思考:①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明确: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诗的前一句反映了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后一句反映诗人积极向上的心境。这句诗是诗人的议论,他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是诗人的感受。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②问:《秋词》中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 答;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③问: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诗人是不是以鹤自喻呢?

答:写一只白鹤排云而上,抒发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以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④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四、小结全文:现在这首诗已经学习完了,在现实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希望这首诗可以给同学们带来积极人生启示,面对挫折困苦也能像诗人刘禹锡那样以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态来面对! ?我们今天的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篇三:《秋词》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掌握生词,把诗歌读顺畅;

2、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3、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看看他是怎样理解秋天的。

2、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说说对诗人的认识)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40卷。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

  二、自学感知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三、赏析诗歌: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把这种形式的作品叫什么呢?叫古诗。那么,上了中学以后,就要知道,这样去称呼它是不合适的,它应该有个更科学的名称:近体诗。并且是近体诗里边的七绝。(原因:1,四句。2,二、四句押韵。)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讨论;本诗的大意:(小组合作讨论后回答)

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仙鹤凌云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问题2、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也确实是这样,在文人的笔下,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但接下来,诗人却大胆而充满

豪情地道出对“秋”的理解,对秋的追求:“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节,远胜过繁花似锦的春日,表现出诗人被贬后乐观的心情。

问题3:为什么诗人直率坦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4: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你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你学过的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体现出诗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虽人生坎坷,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不被重用,但仍励志高歌,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四:小组讨论:

关于本诗里边的词语运用,你认为那个词语用的好,能说说理由吗?(每个小组一句) 自古:包含一切,没有例外么?有,为什么还这么说?为了突出下文的“我” 悲: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胜:胜过,超过 与“红于”有异曲同工之妙。“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春: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悲。

晴空:这里只指秋日晴空,并以此为全诗大背景。

一:孤单。正因为孤单而独特,诗人眼中的这只鹤和别的鹤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是单个的,所以就有了不同于一般的意义。用“一鹤”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借鹤而写自己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排:排云而上。表现这只孤独的鹤所呈现出来的非凡的气势。上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引,“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五、背诵活动:(先全体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要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

六、小结: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

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让人们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七、作业:

背诵,默写。

板书:

秋 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立意高远 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情画意 晴空一鹤排云上,

相互映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篇四:秋词 教案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写作背景:“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低,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作者简介:(772年-842年)唐朝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还是唐代中晚期的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 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著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等。

注释译文:①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②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③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④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⑤碧霄:青天。

译文: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作品鉴赏: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

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诗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秋词(其一)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

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诗词鉴赏:“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但他虽被贬谪,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我言秋日胜春朝”。“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晴空一鹤排云上”,“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篇五:《秋词》教案

 一、教材、学情分析

《秋词》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初一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诗歌,作者刘禹锡。本单元主题是四季色彩。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尚浅,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很难把握作者所所写之景(意象)及其所抒发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这不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亦是难点,教师在这个方面应加以点拨与引导。

  二、教学目标

1.感情读文,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2.领悟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作品:

(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自主探究: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要求学生标出疑难字音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要求学生在诗歌中划出节奏

二读:结合注释,读明诗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意

遇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换看法

三读:品析意象,读出情感

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所写之景物有哪些,思考这些景都带有什么色彩

(四)展示评价

一读:

在学生自读展示2-3遍后的基础上泛读

明确听读要求

指名学生或小组朗读

二读:

出示幻灯片检验学生掌握字词情况

三读:

出示“意象”释义幻灯片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体悟作者情感

适时出示本诗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要求学生带感情朗读

播放视频录音两遍

  (五)达标检测

 一.基础题

字音,重点字义,作者简况(见幻灯片)

 二.达标题

1. 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2.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3. 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板书设计:

秋词

刘禹锡

意象 意境 情感

对比 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力求简洁、直观,易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突出板书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