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范例 > 校园 > 《跳水》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跳水》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推荐人: 来源: 文萃屋 阅读: 2.04W 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跳水》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跳水》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跳水》公开课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置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俺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局部,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同学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考虑:小朋友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小朋友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考虑: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小朋友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小朋友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考虑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誊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小朋友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小朋友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同学书面造句

三、作业

1、誊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6 跳水

逗 拿 命令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同学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小朋友之间的关系。

《跳水》公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1个认读字。

2、能力目标: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关联词语造句。

3、情感目标: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教学重点: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格,并能正确表达。

查阅资料:

教学具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查阅有关资料。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2课《跳水》。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结合预习能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了解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题质疑,初步感知课文,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看到“跳水”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把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解决问题。

3、交流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回顾内容

请学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一)引导学生通过读简单了解跳水的起因。

(二)引导学生抓住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遇险的情景。

1、请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表格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把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的词句画一画,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师:孩子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呢?

重点体会两句话: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

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重点指导朗读)体会完后问学生还能用哪些词形容孩、

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目的是进行词语积累。

体会后问:难道这顶帽子就真的这么贵重,值得孩子不顾危险地去追猴子?

小结:孩子准是被调皮的猴子气昏了头,一心只想着取回帽子,挽回面子,其余的可什么也没想了,就这样,孩子冲动的、不计后果地一步一步地陷入了困境。

(三)引导学生从船长的办法,体会人物品质。

1、用一句话概括船长的办法。

2、想一想,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办法,为什么?

3、通过这一段的描写,说说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来的?(小组讨论)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4、指导读船长的两句话。

5、自读最后一自然段,看看结果怎样。

(四)创设情景,拓展教材。

孩子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可对孩子说、对船长说、对水手们说)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课后反思:

教师:能指导学生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不足:在概括主要内容方面有部分学生抓不住重点。

《跳水》公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4个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学习时间、演示、引导与点拨。

2、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

3、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让学生看相关演示,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从而悟出船长的办法是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故事的惊险,并从中受到启示。

重难点分析:

1、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的办法?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其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跳水,让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展示

2、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展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展示课件,了解故事内容。

学生汇报交流,谈初读课文的印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脉络。

课件展示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交流初读印象。

(1)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后来走上的横木遇到了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2)对于文中的船长印象最深,他是个有头脑的人。

三、质疑问难,师生交流。

1、这个孩子是怎样走上的横木的?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危险?

课件展示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课件展示

3、有没有其他方法救孩子?

课件展示

四、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五、作业

1、读熟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全文。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明确本节课的探究目标。(由学生质疑时的疑点整理出来。)

二、探究课文,师生交流。

1、自读课文,围绕目标进行感悟、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收获,探讨疑点,教师巡视指导。

3、班上汇报与交流。

课件展示

关于“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的横木的,以及孩子处境怎样?”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弄清如下内容: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欢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下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训猴子一顿。)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

(3)猴子一边不断向上爬,一边回头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的横木去取帽子。)

(4)引导:孩子此刻处境如何?从哪儿看出来的?

(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②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难以回转身来”“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5)帮助: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桅杆的高(与甲板之间的距离大),横木的窄,突现处境的危险。

(6)引导:形容处境危险,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7)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关于“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弄懂以下原因:

(l)船长手里正拿着枪。

(2)船长肯定很着急,他可能想:必须马上让孩子离开危险境地,怎样才能使孩子听从命令呢?枪是最有威力的,借助枪的威胁可督使孩子服从命令,尽快跳水。

引导: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跳水是不是的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跳水至少有如下优势:

①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

②往水里跳因为水的浮力而不会摔伤。

③船上有水手可以救助。

④这样做比较节省时间。

三、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回归整体。

2、把自己学文后的收获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要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做事前要考虑后果;开玩笑要有分寸等。)

3、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跳水》公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重点难点:

1、通过事情的发展,使学生能理解父亲为什么逼孩子跳水,并通过换位思考,分析出孩子是否也能理解。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及写作方法的.特殊之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激发兴趣

谈话: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跳水》一课,你还记得故事中都出现了那些角色,他们谁是主角吗?

2、既然父亲是主角,为什么在文章中所占笔墨却并不多,却主要描写了小男孩?

二、处理字词,扫清理解障碍

出示:取乐放肆

提问:这两个词都是说的谁?请用因为所以表达

出示:桅杆

教师:结合图讲解桅杆的高度

出示:不知所措

提问:什么意思?

三、体会危机、渲染气氛

1、课件出图——航行的轮船和甲板上的人和猴

谈话: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人们都在甲板上。

学生:指名读1、2段,思考:猴子为什么要摘孩子的帽子?

2、教师:猴子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可为什么小男孩最后也爬上了桅杆?

3、学生:默读课文3—6段,找到相关的语句说明(拿帽子水手起哄好面子失去理智等)

4、教师:爬上桅杆也没关系,怎么就变成了小男孩跳水呢?为什么他要跳水?从哪看出他处境危险?

5、学生:读课文5、6、7段,课件出示重点句,指名读:你想通过读告诉我们什么?理解当时的危险程度。

6、课件出示第7段,能不能去掉两个关联词?体会危险的程度,推进理解后面毫无退路的选择

7、提问:我们在作者的文字中看到了危险,那小男孩呢?他有没有意识到?你从文中的那个词知道的?(理解醒悟,字面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刚刚还只顾着拿到帽子的孩子,这时双手是毫无攀附,双腿开始摇摇晃晃,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孩子们这才是最可怕的呀!

提问:现在的处境可以用一词来形容是什么?

(千钧一发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万分紧急等)

8、谈话:是啊,这是多么危险的一幕呀,必须要想办法赶紧救下孩子!(随即指名)你有办法吗?你呢?我们无能为力,水手们也不知所措。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孩子失足的情况下会有怎样的后果

四、深入文本,品味人物品质

1、谈话:事情好像已经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2、学生:默读课文第9段,有什么让你困惑的地方?

(引导孩子质疑出本课难点:为什么枪口指向孩子?会不会真的开枪?孩子听到之后会怎么想?根据学生提出的疑点,随机处理,重点讨论问题,船长不是孩子的父亲吗?当他用枪指着自己的孩子时,孩子会想些什么?相信父亲,不管是埋怨还是后悔,这一刻剩下的就只有服从了)

3、谈话:就在孩子跳入海中的那一刻,水手们也跳了下去,尽管在海水中只有短短的40秒钟,却仿佛让人们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考验,所幸的是孩子终于得救了。

4、学生:再读第9段,思考: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并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说明。

(随机处理语句:船长机智在哪?从哪看出冷静?父亲真的会开枪吗?果断比较难,教师可以设疑:从走出船舱看到那危险的一幕,到命令孩子跳水他凭什么做出的决定?)(找到生存的概率,理解短时间的决定所透露出的果断,风平浪静、水手都在甲板上、孩子会游泳

指导朗读,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怎样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5、教师:在这么危机的时刻,在关乎到自己亲人生死的时刻,船长竟然能想出了这么一个看似绝望的办法,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足以证明他确实是一位处事冷静、果断的人。也难怪他能够带领船员们闯过大风大浪平安环游世界了。

五、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提问:作为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此时此刻才登场?如果父亲一直站在甲板上还会有后面的故事吗?

如果让你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你应该怎样说?(出示课件导图)

(通过这样的思考,使学生再次回顾全文,认识到前面的的描写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学生能够按顺序说出主要内容)

2、提问: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两个故事都是急中生智想到的办法,但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孩子理解出一个是事发突然,一个是逐步推进)

3、谈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故事,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就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作者写主人公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却让整个事情化险为夷。作家用这样的描写告诉我们,写作要真实、自然,而我们也明白了,写事情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境来写,这样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4、提问:学完了这篇文章,不论是在情感上或写作上都有了新的收获,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5、教师总结提升:作为老师,学完文章我也有些话想对你们说:孩子的冲动做法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我们要引以为戒。而水手们虽说与孩子很熟悉,就像我们同学之间,但开玩笑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也会伤及性命。我更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像船长那样处事冷静果断的人。

板书设计:

22、跳水

情况危急—————急中生智—————处事冷静、果断

孩子船长

父亲

《跳水》公开课教案 篇5

本课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按事情的发展变化,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发生?D?D发展?D?D高潮?D?D结局来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船上有成人和孩子;因为在返航途中,又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也比较愉快,才有兴趣拿船上的猴子取乐,这是人与猴子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钻来钻去”、“模仿人的样子”、“做出可笑的鬼脸”,写出了猴子的活泼与聪明。“放肆”,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的意思,这是事情发生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用牙齿和爪子撕”,冲着孩子做鬼脸,这是猴子“更加放肆”的具体表现。猴子的放肆使孩子生气了,于是他“吓唬”、“大声叫喊”。水手们笑起来是因为猴子速度快、动作滑稽。“哭笑不得”说明孩子被戏弄得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它是这篇文章的高潮。第4自然段继续写猴子戏弄孩子,展示了事情的进一步发展。段末最后两句强调了孩子走上横木的客观原因。第5、6自然段讲走上横木后,孩子和水手们的表情和行为变化。水手们先是“吓呆了”,接着有人“吓得大叫一声”,这一方面说明水手们对孩子遇到生命危险的担心和害怕,也侧面反映出孩子已处于难以挽救的危险境地。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船长急中生智,意识到只有跳到海里才是唯一解救的办法。于是果断地用手中的枪逼迫儿子往海里跳。“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进一步展示了父亲的果断,也说明了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得救,主要是由于船长当机立断,措施正确,同时也由于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跳到了水里;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里就把他救上了甲板。孩子的得救,是几个方面的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用的是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较高的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特别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兴致特别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不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朗读课文能力也较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么跳?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情?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况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6、故事写到这儿,就达到了?D?D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什么?板书:怎么办?结果?

8、怎么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情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2?D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老师的板书,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

1、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 ——”划出描写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孩子的心情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可以想什么办法救孩子?

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总评: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堂课根据此目标设置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

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了和谐与统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课堂气氛活跃,发言面广,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整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有层次,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了水到渠成。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索的欲望。这节课,教师准备了《跳水》的故事动画短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训练较为到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问题提得较为零碎,要是能进行一下整合,会显得更有条理。

《跳水》公开课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儿歌的名称,学念这首儿歌。

2、幼儿能向小青蛙学习,游泳不怕水。

3、鼓励幼儿大胆仿编儿歌,根据儿歌内容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过程:

出示青蛙,引起幼儿兴趣。

――它是谁?它有什么本领?

欣赏儿歌

――教师边念儿歌边放

――为什么说小青蛙的胆子大?

――它是怎么跳下水的?

游戏――跳水

――幼儿学做小青蛙(每个人站在自己椅子上往下跳)

讨论:

我们怎么像小青蛙学习?

附:跳水

小青蛙,胆子大,跳水游泳都不怕。

“扑通”一声挑下水,心里乐的笑哈哈。

活动反思:

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活动始终以动静结合融入的形式展开,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易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实践中接受。所以孩子们整个活动很积极,效果很好。

《跳水》公开课教案 篇7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了解猴子、孩子、水手、船长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学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二、引导学习第四自然

1、质疑、激发辩论。

2、品读段中突出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3、积累词语:段中哪几个词最能说明当时情况十分危急。

4、追索孩子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原因。

三、教师带领学习第一自然段

1、引导理解猴子更加放肆的原因。

2、结合词语理解,谈谈所讲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3、小结学法,抓重点词、分析事物间的联系。

四、学生自学二、三自然段

五、学习五、六自然段

1、大家一起为救孩子想办法。

2、品读五自然段,了解船长救孩子的办法。

3、说说从船长身上得到的启发。

六、总结全文、练习分析本段以及全文所讲到的事物间的联系。

七、这件事过后、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是水手,你会怎么说?

《跳水》公开课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三)读课文,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二)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2课《跳水》,请大家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边叙述边板书课题:

(板书:《跳水》)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设疑,展开想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深入课文之中,由“要我学”自然变成“我要学”。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中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用符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

(三)分段、概括段意。

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事情发展的过程,初步认识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

谁来谈一谈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各是什么?

(起因:水手们取乐猴子,猴子十分放肆;发展: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高潮:孩子走上高最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赶猴子。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艘”、“撕”是平舌音,要注意读准。)除生字外,还有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如:“龇”应读“z9”。“龇牙”易读成“c9y2”,这是错误的。

“桅”应读“w6i”。易读成“w7i”。

“即”应读“j0”,不能读成“j@”。

“唬”应读成轻声“hu”。

3.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环游:环绕地球旅游。

风平浪花静:指江、河、湖、海等水面上没有风,没有浪,十分平静。

模仿:按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去做。

放肆:言行轻率,毫无顾忌。

开心:①心情快乐舒畅;②戏弄别人,使自已高兴。

桅杆:船舶甲板上竖立的高杆,用于挂帆或信号、装置无线、支持观测台等。吓唬:恐吓;使害怕。

灵巧:灵活而巧妙。

龇牙咧嘴: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龇:(牙齿)露在外边。咧:嘴角向两边延伸。本课用来形容大猴子做怪相的样子。

摇摇晃晃:摇摆不定。

瞄准:对准目标,使射出或扔出的东西命中目标。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纵身: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

4.形近字组词:

艘(五艘)撕(撕碎)

搜(搜集)嘶(嘶哑)

瞄(瞄准)桅(桅杆)

描(描绘)脆(干脆)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环游——周游 缓缓——慢慢

庄严——庄重 沉痛——悲痛

矫健——强健 身躯——身体

哭泣——抽噎 慈祥——慈爱

面庞——面容

反义词:

焦急——耐心 幸福——痛苦

慈祥——威严 醒悟——迷惑

放肆——规矩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小组的同学相互解答,质疑问难。如果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跳水》公开课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跳水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入困境。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学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注意区分:气急了、气极了。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一艘、放肆、胳膊、海鸥、瞄准

风平浪静 摇摇晃晃

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 艘

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五、再读课文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

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

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3.指导朗读。

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习读→指导读→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指导学生按顺序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读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4.指导朗读、概括段意。

二、再读课文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乐而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孩子取乐,故事围绕着帽子展开。孩子丢开桅杆,放开绳子,走到桅杆上最高的横木,致使船长命令跳水。

三、指导造句

四、练习朗读课文

《跳水》公开课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能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并做简单批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起因——课文第2自然的归属问题有争议,把它归为“起因”是因为猴子“放肆起来”的具体表现就是第2自然段讲的摘去了孩子的帽子,因而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跳水》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交流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读一读,再组成本课的词语,读一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

“吓唬”应读 xià hu “龇”的读音 zī

“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3.解释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失足:没有把握住。走路不小心而摔倒。

(三)学生投入地读书,理解文章的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分段。然后交流。

板书: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3.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①自读,批注。

②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③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附: 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读后的感想,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2.感受课文的特殊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讲这个故事,老师借助媒件演示,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边想:你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学生说心情有什么变化,并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老师适时地 板书词语:好玩、生气、担心、紧张、放心

2.你对课文哪部分感受深就自读那部分。(重点学习4、5段)

①先默读课文,做简单的批注。

②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心情的变化。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危险加剧—陷入绝境)

A.出示这段话,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B.指名读,然后其他同学评价,谁读得好?

让读得好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学习的。(抓孩子的动作。)

C.自由读——再指名读。

D.再读读人们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

再把第4自然段分角色(分部分:描写孩子的动作,人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读一读这一段。),整体感知这段的写法:生动逼真,扣人心法。

3.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②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说说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4.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谁是主要人物?课题为什么叫《跳水》?再浏览全文,思考。

2.总结

板书: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

师: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3.作业

课文仿佛缺少个结果,请同学们续写,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 教学的重点是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难点是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重难点,学生通过读书感悟、讨论和交流来突破重难点。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通过理解课文,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探究活动

1.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请想一想,写下来。

2.当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分别会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再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