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范例 > 校园 >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推荐人: 来源: 文萃屋 阅读: 8.14K 次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喜欢欣赏儿童诗,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2、丰富词汇:叶子、飞、吹、飘。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小树叶、《大风和树叶》、《叶子飞》磁带和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教室四周撒好了各种各样的秋叶)放《大风和树叶》音乐,幼儿随老师扮秋叶飞进教室。

2、凉凉的秋风吹过来,许多小树叶离开了大树妈妈,有些小树叶飘落到我们教室了,我们一起去拾小树叶吧。请小朋友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拾到的小树叶是什么样子?

3、谁来说说你拾到的小树叶是什么样子?

4、老师用诗歌里的语言进行小结。

5、小树叶累了,我们让它飘落到小椅子下休息会儿吧。

二、引导幼儿欣赏诗歌《叶子飞》。

1、有首好听的儿歌说的就是叶子,我们一起来听听。儿歌的名字叫《叶子飞》

2、老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幼儿完整欣赏一遍。

3、提问:儿歌的'名字叫什么?儿歌里说了什么?

4、放录音《叶子飞》,幼儿完整欣赏一遍

5、提问:诗歌里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它们飘落的时候像什么?引导幼儿学习词汇:叶子、飞、吹、飘(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进行表演)

三、学习朗读诗歌《叶子飞》

1、幼儿跟念儿歌——集体念儿歌——分男女念。

2、老师扮演大树和风,幼儿扮演小树叶,边表演边进行朗读。

四、创编儿歌

除了诗歌里提到的小树叶的形状,你还能说出哪些形状的叶子,它们像什么?我们来把它编到儿歌里去。

五、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还有什么样的叶子,也把它编进儿歌里去好吗?放《大风和树叶》的音乐,幼儿学小树叶飞出教室。

古诗教学设计2

 [情景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生1:(上台后没有捉到蝉,太高了。)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

生2:可以搬快石头来,踩在石头上爬。

师:(向四周看)小树林里没有找着大石头块呀,再说,石头块也太矮了!怎么办呀?

生3:骑到黄牛身上去,踩在黄牛的背上,就可以够得着蝉了。

师:好办法呀!那你来试一试!

生:(把小凳子当黄牛,踩在黄牛上捉住了“蝉”。)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呀?

生:喜欢。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第三版块:指导书写。

一、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粉笔演示,重点指导“林”,木字作为偏旁,一捺改为一点,注意点的位置。)

二、自由练习书写。(播放音乐:《快乐的小牧童》。)

三、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不止这一首,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评析]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这堂课做到了: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原创作品)

古诗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分析】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抒发了诗人在春回大地时的欢喜、愉快的心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咏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满人间,婀娜多姿的画面。

这首诗旨在赞颂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其实,关于大自然的美,不仅仅在于春天,这种美好、蓬勃何尝不体现在夏天,秋天,冬天。《咏柳》重点在咏,用咏的形式赞颂其他的季节,既承接了课堂中的知识,有感受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精炼的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目标】

1、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的优美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吟诗作画等方式来赞颂生活。

3、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检测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理念解读】

学习古诗文,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语文素质;而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情趣、学习能力以及习惯、方法的融合。古诗文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学不同层次的古诗,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新教学大纲提倡:古诗教学应以吟诵为主。历史时隔久远,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添之以情趣化,以诗引画,以画诠诗不失为古诗教学的一大契机。拓宽思维外溢美感,触类旁通,继而举一反三,倡导学生吟诗作画。这也是一种诗文、诗情、诗理与学生的品味、感悟的无声对话交流。

【案例】

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习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过去的学者赋诗必画,远如苏轼、唐寅,近如徐悲鸿、齐白石,诗画交融,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而古诗教学中,美术素养不可忽略。融意象于寥寥几笔中,让学生品足味,悟足情,达到诗与景,情与文的交融。

师:春,是苏醒,是温暖,是成长,是绿色,是生命。《咏柳》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沐浴在春风中的柳树想象成经过巧手裁剪的艺术品这么一幅生机蓬勃的画面,学了古诗,让我们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多美的春天,多美的大自然。同学们,让我们耳听着古曲,手持画笔画画着美景。

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学生画《咏柳》春景图。

投影示学生的'作品。

理念: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诵诗成画,渗透美术素养于古诗课堂,并非简单刺激视觉美感而已。

师:同学们眼中的春天多美啊!其实大自然的一年四季都很美,不是吗?在春天里,我们咏柳,在夏天里我们

生:在夏天里,我们赞荷。

生:在夏风里,我们咏荷。

生:在夏天的池塘里,我们颂睡莲。

师;原来,夏天也是多姿多彩的。我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也曾用他们的精妙之笔,写下诸多的夏的诗篇,不知在你的记忆宝库里,保存着哪些夏之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笔下的夏热情,向上,火红,毫不逊色于春,不知其他季节如何?有没有令我们的心为之一颤的东西呢?

生:在秋风里,我们赏菊。

生:在秋天里,我们颂丰收。

生:在落叶中,我们用落叶。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我们咏梅。

生:在银装素裹的日子里,我们赞雪。

生:犹有傲霜枝。

理念: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习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

师: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风貌。我们欣赏,我们歌咏,我们赞美。我们是否可以学习《咏柳》这首古诗,发挥一下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也来吟诗作画,体会诗人的风范。

学生交头接耳,觉得很新鲜。

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选取一个季节,既配诗又作画。希望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开动自己智慧的头脑,搜索佳句美词,谱写出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动人的画。

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交流。

理念: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 围绕吟画展开教学,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除了借助自身的语言优势创设学习情境外,没有加给学生一个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地位。自主选材,合作吟诗作画,效果甚是理想。

【教学后记】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我以为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得到情感的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

教学古诗《咏柳》,我拓宽了学生的视眼,激起学生心中原有的古诗底蕴,重组教学,跨越美术学科,通过吟诗作画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所谓诗,诗情画意;若单单诗文无画又何来情、意?诗歌是以悟诗情为主,学生品读为重;立足读出韵味,悟出品味,达到出神入化的描绘。古诗意境多半渗透于字里行间,并非斟字酌句所能领会。把诗韵、诗情、诗景统一起来,让情感得以回归。使学生、文本、作者、环境实现对话,完成诗歌教学特有的多因素交融的目的。

古诗教学设计4

一、活动目标:

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二、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现在老师要请幼儿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四)结束部分。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参考资料: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诗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名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

《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相关内容。(略)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6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2.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可以《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古诗教学设计7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知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俺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

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同学认读:

开火车读。

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⑴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十──古古──居亡──忙因──烟口──知

⑵换笔画,换局部组字:

读──诗对──树──村睡──眠闪──问──间──闻屋──居

醒──醉亲──童外──处岁──多放──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古诗冬眠到处见闻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根据同学质疑可适当引导:

⑴晓:是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同学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同学自读,体会感悟。

⑵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同学: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同学: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同学: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⑶自由练习背诵。

⑷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同学配上音乐。

⑸集体背诵。

五、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村首醉出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悟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

(清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

(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

(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⑴自身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

(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⑵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同学边读边扮演。

⑶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同学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

读一读:

古声多处知忙

2、同学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

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局部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同学自身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忄”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韩愈《晚春》

古诗教学设计8

活动目标:

1、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2、提高写作编辑和口语交际能力。

3、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

1、写作编辑。

2、诗歌赏析。

课时安排

1、课外活动两周。

2、课内活动一课时。(成果展示)

活动设想: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造风格,了解明星璀璨的大家名人,浏览醒世鉴人的名篇佳句,体会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感知美妙绝伦的艺术特色。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通过这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眼看一看,用心想一想,联手做一做,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感受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活动准备:

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欣赏活动,内容是每组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一首古诗词,并且用解释和赏析,每节课由一名同学演示并欣赏这首古诗词,以作为积累和储备。以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为主,可以让个别有特长的同学参与诸如诗意书画,音乐与舞蹈。之后每个同学写一篇“古诗苑漫步”,谈谈这次活动的感受。

活动过程:

一、课外活动阶段

第一周

1、提交活动计划,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任务。

2、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3、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

a、可上网看“中华诗词”有关内容:网址:htt

b、诗词编辑:每个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做一个演示文稿,选一首古诗词,其中有作家简介,作品背景,解释赏析、评价等。

c、分类编排:可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朝代:古诗和现代诗d。找出以古诗词为词的歌曲。第二周:诗词编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进一步修改。诗歌朗诵,在小组热身、准备。 作文上交,选出佳作。

二、课内活动阶段(成果展示)主持人:(由班级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来组织活动,自己准备开场白。)(找出班级干部同学担当评委)

1、古诗词的编辑:把这一段时间课前五分钟同学们收集的和以前所学过古诗词的整理出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着内容、体裁、流派、朝代等编辑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意策划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评分。

2、诗词的欣赏:诗配画,画配诗、为诗谱曲,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内容、作品的选择画与诗是否相配、是否有意境等进行评分。

3、古诗词的朗诵:自己选择音乐来配音,朗诵一首或几首诗歌。活动评价: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分。

活动说明:

1、由评委选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若得一等奖的小组,其成员在本次活动中的成绩都是5分,其中由小组长视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酌情加分减分,给小组长更多的权利,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及促进其他同学活动的积极性。此次成绩算做期末考核的一个部分。

2、把学生在活动中收集的资料整理成册,把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学校甚至校外杂志以肯定其成绩,报请学校进行专门展览。

古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四个生字,认识三个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重点)

3、懂得农民伯伯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要尊敬农民、爱惜粮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课本插图导入)

1、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

教师引导(1)、图上有谁?一位农民伯伯。

(2)、他在干什么?他手里拿着锄头正在为田里的禾苗锄杂草。这在古代叫做“锄禾”。(板书:锄禾)

2、唐代有位叫李绅的诗人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里干活就写了一首诗,名字叫做《锄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二、进入新课

1、读题目(教师范读、学生读)。

2、初读课文(黑板出示古诗全文)

3、学生自由读,指名学生读。

4、教师: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我们要读出节奏。

教师先正音后范读

5、生再读(先练读再指名读和齐读)

三、学习生字

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诗中的几个生字忍不住想要和大家认识一下了。

1、学习“禾”,它是什么呢?(学生答:禾苗。)田里的庄稼(稻麦)的植株。怎样记住这个字呢?(学生答并书空)

2、学习“午”,看插图,太阳怎么样?(热)一天中什么时候太阳最热呢?(中午)读古诗的第一行,并指出“午”,我们要怎样才能记住这个字呢?(学生同桌互相说并书空)

3、学习“辛苦”,图上的农民伯伯干活干得怎样?很累——辛苦。要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呢?引导学生从读音、结构等方面分析。

4、认识了这四个生字,就让我们拿出练习本动手写一写吧!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按照教师的范写,同学们也来写一写:看看谁在写字的时候姿势最正确,字也写得最认真。

学生描红并练写,然后组词。

(教师了解学生写字情况并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四、理解大意,再读古诗

1、齐读古诗

2、师生共读

3、你试着把你刚刚看课本插图时发现的连起来说成几句话。 学生说,教师帮助总结:我们说的这几句话,其实诗人李绅也说了,只不过他说得更简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4、农民伯伯这么辛苦,诗人想告诉(提醒)我们什么呢?教师解释:餐,饭食;皆,都。

5、学生自由练读并背诵全诗。

五、延伸拓展

如果遇到有人把饭撒在地上或是把打完的剩饭倒掉,你会怎么办?学生交流。

六、课文小结

看了图,读了古诗之后,你想到了什么?你今后要怎样对待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呢?

学生说,教师总结(结合板书)。

七、作业

在汉语拼音本上,抄写或者默写《锄禾》全诗。

八、板书

锄禾

农民→ 辛苦 →要尊重

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

九、课后反思

《锄禾》古诗的思想教育意义,在于要求学生树立“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粮食”的美德。在教学中未能联系学生平常生活中喜欢浪费的表现,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对农民锄禾的辛苦,粮食珍贵铭刻于心。其次,学生写字时间在课堂上没有得到保证。在教学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讲得多了,而学生没有充足的练读时间。

古诗教学设计10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的进入古诗的意境。教材有意创设具体生活情景,使离孩子生活比较远的古诗贴近学生,把古诗意境用一种生活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使学生学到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体会到古诗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嫩的只识不写,人事一个偏旁,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美观的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学生了解李白,收集他的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李白,引入课题。

1.简单介绍李白。

2.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3.齐读,正音,英是后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投影)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小结:英英正在和奶奶说话,两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叫对话。

2.学会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3.下面请同学们轻声堵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小节号和生字词。

4.在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检查自学效果。

(1)学习生字。

①自己读读词语。

②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③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④去掉拼音后,齐读生字词。

⑤给生字找朋。

(2)学习二类字

①自读,齐读。

②去掉拼音后在读词语。

(3)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带入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①自读,同桌位互读。

②指名读,师生共同指导、纠正。

6.两人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1)两人互相读。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分两大组对读。

7.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打乱顺序的词。指读,齐读。

2.看清笔顺表里的生字,有什么字感觉比较难写?重点指导“静、意”。

3.学生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静夜”是什么意思?“思”是什么意思?

2.指导看图

(1)图上画的是谁?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2)此时他在想些什么呢?

3.学诗句。

(1)指名读诗句,找出与诗句意思相符的语句,用“____”画出来。

(2)讨论。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①“疑”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想象是多么奇特?

②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句诗句。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①说说第二句诗句的意思。

②指着李白看见的这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

③在中秋节里,你们是怎么度过的呢?

④中秋节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假如你此时独自一个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样呢?

⑤是啊,(指着图)此时此刻,李白远离家乡,孤孤单单一个人,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⑥现在,谁愿意来当李白,有感情朗读第二句诗句呢?

(3)表演吟诵诗句。

①边看图边表演吟诵诗句。

②指名上台表演吟诵诗句。

二、表演课文,巩固诗意

1.谁愿意来当奶奶和英英,把她们之间的对话演一遍呢?

2.指名一组上台表演。

三、课外拓展,增加积累。

介绍唐朝王维的思乡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小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反应了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在今后生活中,我们要多背古诗,增加积累。

古诗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3、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随诗句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挂图)。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将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4)同桌互读课文。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3)教师示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三、导读,初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3)教师讲解:

“寒”寒冷,点明季节是深秋。

“石径斜”高而缓的山势,坡度不大,所以可以乘车游山。 “生”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说明山很高。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

(5)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三、四行。

(1)指名读。

(2)生自由读。说说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教师讲解:

“坐”因为。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分组读第三、四行诗。

4、指导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女生读。

(4)男生读。

(5)齐读。

四、指导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试背。

(3)指名背。

(4)对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5)男女生背诵比赛。

(6)齐背。

五、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

古诗教学设计12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一般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当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所以,这节诗歌赏析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那么,之后的感悟与品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环节一:读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环节二:赏

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

资料补充:

①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③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资料补充:宴会、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

——《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行》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胡旋女》

环节三:悟

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四、课后反思

中国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传承了山水派的特点,往往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或者几幅画面的有机融合。本课,我以“读”和“赏”为主,达到了一种诗画相连的效果。这一课,有诗,有画,有学生的沉浸,有老师的享受,感觉不错!

古诗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及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以前读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吗?(指名背一两首。)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古诗。这三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1)板书课题。

(2)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理解“江畔”的意思。

(江畔:江边。题目意思: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介绍作者。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以前读过他写的诗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读过他写的《绝句》。板书:杜甫。)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并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学习第一、二句。

①理解“蹊”、“花满蹊”的意思?(蹊:小路。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②“压”字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花很多,很旺盛。)

③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黄四娘家的花开得十分茂盛,一丛丛鲜花把小路都遮住了。千万朵鲜花压得花枝弯下了腰。)

④师小结:前两句诗是说花很多,开得很旺盛。

(2)学习第三、四句。

①理解“留连”、“戏蝶”、“时时”什么意思?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留连:舍不得离去。戏蝶:游戏的蝴蝶。时时:不停地。诗句的意思:快乐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②“自在、恰恰、娇莺”什么意思?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自在: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娇莺:美丽可爱的.黄莺。恰恰:黄莺的叫声。诗句的意思:美丽可爱的黄莺自由自在地唱着动听的歌。)

③请大家想想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情景是怎样的?

④师小结:这两句写出了蝴蝶和黄莺各得其乐的情态,为春天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5.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6.师小结全诗:全诗诗人只写了一家的花,从一家的花反映出了天边的春色。

7.谁能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里繁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高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8.有感情地读,读出读的情趣。

(1)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9.练习背诵。

三、总结学法。

解题知作者-学习明诗意-品诗明感情-练读并背诵。

四、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复习字词。

2.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二、按上节的学习方法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板书诗题:游园不值

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值”、“不值”、“园”是什么意思?

(值:遭遇、碰到。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园:指私人花园。题目意思: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2.介绍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板书:叶绍翁,南京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很好。)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理解,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应:大概、可能的意思。怜:爱惜。屐齿:木屐鞋下的横梁。印:踏印上。小扣:轻轻地敲。柴扉:柴门。久:很长时间。春色:春景。出墙来:伸出墙外来。

(2)诗中作者爱惜什么?前两行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久扣柴门未开,说明游园心切)

(3)作者未能进园赏花,并不扫兴,从哪可以看出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中可以看出。)

5.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园里的花开得正好,这些花所代表地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6.小结: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本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

7.谁能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8.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情。

(1)生读划出重音和节奏,教师加以指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韵味)

(3)练习感情朗读。

9.练习背诵。

三、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解题。

(1)板书诗题,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解题。

(2)理解“之”“广陵”等词语意思及诗题意思?

(之:去,往。广陵:今江苏扬州。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2.介绍作者。

(1)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板书:李白)

(2)李白和孟浩然关系怎样,你怎么知道的?

(俩人是好朋友,从题目和诗中可以看出来。告诉学生,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句子意思,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故人:好朋友,指孟浩然。西辞:辞:辞别。因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烟花三月:指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三月。下:顺流直下。

孤帆:单独地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没有了,消失。唯:只

天际:天的尽头,天边。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帆”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只见“帆”而不见“船”呢?(“帆”指船)

5.找生说说全诗的意思。

(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6.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7.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8.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表达了思想感情。

(1)朗读并画出重音和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齐背《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复习字词。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指名读。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物──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写出片段。

2.选择内容:

(1)教师启发学生围绕爱家乡、赞家乡这个中心,拓宽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

内容:家乡里值得留恋、回忆的地方;自然风光,名特产品、名胜古迹等内容。

中心: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同学之间交流。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师生评议。

3.练写片断,相机指导。

(1)全班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断,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继续练写。写完后的同学进行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作业设计:

一、默写《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填空:

1、《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__代诗人__,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

2、“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句千古佳句,是__代诗人___写的________的诗中的句子。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广陵”,就是____,这首诗前两句______,后两句_____,这首诗表达了______。

三、先理解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_______时时:________

恰恰:_______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怜:________小: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________尽:________

唯:_________天际: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教学设计14

设计思路: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应”。

2、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4、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一定会明白的。

(二)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反馈。

(四)你们说的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请大家找一找。

(五)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内容。

(六)全班交流。(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入手,找文中相对应的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七)讨论诗意。词的意思我们理解了,现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诗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诗意。

(八)交流:

1、重点提示,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江中的诗人在很冷的夜晚还不睡”,来想象他不睡的原因,从而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2、第二行诗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时想到了什么。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练习读。

(二)谁给我们展示一下?

(三)学生读诗。

(四)学生自由背一背。

(五)师生背,师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齐背。

五、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一)学生谈学习收获。

(二)师小结: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的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古诗教学设计15

1.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难点、关键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出示苏东坡画像

2. 出示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

3. 了解苏东坡

4. 出示教学挂图

5. 导语:苏东坡是怎样用诗描绘这秋景的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赠刘景文

二、 学习生字

1. 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2. 组词、读准字音

3. 注意平舌音:赠 残

4. 指导写字

枝 记 刘

注意字的结构

三、 学习诗歌

1.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 听录音,画出朗读节奏

3. 自由读,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点拨

(1) 出示荷叶田田图解诗句1

(2) 出示菊花盛开与衰败图解诗句2

(3) 导语:荷尽菊残的时候还有什么呢?(看图)

橙黄橘绿。对,这才是秋天最美的时候,齐读3、4句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 朗读诗歌

(1) 这么优美、这么丰富的秋天给人带来什么?

(2) 这么快乐、这么幸福的秋天该怎样读?

(3) 齐读诗歌

注意重读以下词语:

擎天盖 傲霜枝 君须记 正是

6. 背诵诗歌

四、 拓展学习(再被一、二首写秋天的诗)

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 背诵其他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背诵《赠刘景文》

2. 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3. 出示教学挂图

4. 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

5. 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的呢?

6. 自由读诗《山行》

7. 找出生字

二、 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 组词认读

3. 摘苹果游戏

4. 指导书写:于 首 枫

三、 学习诗歌

1. 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 听录音,画出节奏

3. 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 略知诗意

(1) 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

(2) 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

(3) 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

(4) 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

(5) 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

(6) 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 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总结

(8) 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 朗读诗歌

(1) 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

(2) 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

6. 齐诵诗歌

7. 背诵诗歌

四、 拓展学习

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诗

五、 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荷尽

菊残

赠刘景文 好景

橙黄

橘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