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范例 > 作文 > 【推荐】点评作文锦集8篇

【推荐】点评作文锦集8篇

推荐人: 来源: 文萃屋 阅读: 7.22K 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点评作文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点评作文锦集8篇

点评作文 篇1

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某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留意田间小路,也许是仰望当空皓月,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心醉神迷。

请以"_____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根据上述提示,在横线上填上相应内容,补全题目。(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不要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试题点评:当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一定会闪烁出思维的火花来。例如,什么事物让"我"陶醉?"我"是怎样被它陶醉的?该事物为什么会令"我"陶醉?等等。

下面我们做一些具体解说。

一、确定题目和写作内容。针对文题不要把此题误以为话题作文,不需要自己重新拟题。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首先要思考,你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写。譬如,一幅画、一张照片、某个工艺品、某处胜景、某本书、某首诗歌、乐曲、电影等,并把确定所要写的事物填在文题的横线之上。同时要明确选定一种文体后,就应该按照这种文体的要求写下去。至于"话题内容",实质上就是整篇文章的题材。要先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去组织安排好材料。

二、不要平行式的泛泛写来,人和事的记叙、描写要具体,取材时"以小见大",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三、注意写出新意。作文,贵在创新。例如,内容新颍、结构精巧、语言鲜活等创新写法都能引人入胜。这里特别要注意:一般来说,文题的"导语"材料只当"引"文,不一定照搬抄写。即便需要用时,也不一定大段照抄,可以概括地重新组织语言,为"我"所用。还要特别注意"不要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不要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想成思维定势,因为文题中明确规定了。否则,就会像蒋干盗书"聪明反被聪明误",吃力不讨好。(朱庆和)

点评作文 篇2

一阵秋风吹来,枫叶满地,大家一拥而上,希望拾到最红最美的那片枫叶。然而真正有价值的江枫不会轻易被微风吹落,它高高地站在树顶,如火焰般鲜艳夺目。于是,大家争相向上爬。一不留神,被旁边的同学挤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磨破了手,折断了腿,疼痛钻心。但我哪敢休息片刻,只怕晚了一步,枫叶便被摘走。我忍着疼痛向上爬,眼泪,只好悄悄地流进肚里。

“高考”这道家常菜,说来平常,却风味十足。酸甜苦辣样样俱全。虽然,我确实不肯多尝一次,然而它的味道已经刻骨铭心了。

当多年后的某一天,高考的味道再次回味在嘴里时,更会百感交集,意味深远。

点评作文 篇3

孟老先生有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然在我们这个日益呼吁诺贝尔奖,召唤大师的年代,无数专家迫不及待地跳入渔网,以求短期内涅化为大师。这不仅使人惊呼“收获”更多的同时惊疑,“将来会有什么? ”对硕士、博士、导师、学者的种种论文指标,舆论对大师,对诺贝尔奖的偏执的渴盼化为一张张细密的渔网,捞起了本应该继续成长的小鱼,留下一潭池水。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可见做学问,做出真正具有价值的学问是需要长时间。司马公三十年著《史记》,曹雪芹十年语红楼,这其中凝聚着他们的血与泪,超绝的学者必使用超长的时间来成长。由此看来,我们今天那细网中无数未成大鱼专家们大师背后浮现的是一个个看似华丽的泡沫。

何不将网眼放宽,让鱼儿们有更多时间来经历人生,充分成长?除了时间,细雨带去的还有学者们本应坚守的宁静。学者,本应是耐得寂寞的。钱钟书先生笔耕一生,留下无数让人惊叹的华章《围城》、《谈艺录》、《管锥篇》,先生以他的博学一次次震惊世界,然而人们在惊于其文时却总是忽略先生两耳不闻窗外尘嚣事的用心苦读,忘却了先生图书馆的一杯淡茶,一本书的宁静身影。梦醒推窗望残月,哪堪只影映孤墙,也许,只有宁静淡泊的心才能在文化的殿堂中行得更远。书中曾说到剑桥为霍金留下了一个宁静的空间,可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急于将学者们套入网中,曝于公众之下,给他们留下一片宁静吧!使鱼们甘于入网的另一个原因是名利。不可否认,求得一桩大富贵自古就是文人们读书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却大多没入名利场。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不甚赞赏为名利而做学问的行为。看淡了眼前的富贵,忘却了功名利禄,留得那颗菩提心,学问之门方可开。塞林格先生以《麦田的守望者》轰动世界后却躲入乡下小镇,从此远离喧嚣。他在逃避什么?他在守望什么?那是一颗融于学术、融于艺术的心,那是一把打开精神高处的钥匙。

忍把浮云换了浅吟低唱,柳永如是说。让我们给学者们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亵渎的净土吧?莫急于让他们被浮名的心网套牢,莫让伊甸化作失乐园。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纯净与人格的独立,不是名为专家、大师的锁链,不要束缚了学者们心灵的翅膀。

名师点评:

这篇议论文的现实针对性很强,既有明确的观点“放宽束缚”,又能纵横捭阖,联系古今名言与事例论述中心,作者善于条分缕析,深入分析现在学术浮躁的原因,因而文章具有说服力。

使鱼们甘于入网的另一个原因是名利。不可否认,求得一桩大富贵自古就是文人们读书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却大多没入名利场。孔子曰:“学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不甚赞赏为名利而做学问的行为。看淡了眼前的富贵,忘却了功名利禄,留得那颗菩提心,学问之门方可开。塞林格先生以《麦田的守望者》轰动世界后却躲入乡下小镇,从此远离喧嚣。他在逃避什么?他在守望什么?

那是一颗融于学术、融于艺术的心,那是一把打开精神高处的钥匙。忍把浮云换了浅吟低唱,柳永如是说。让我们给学者们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亵渎的净土吧?莫急于让他们被浮名的心网套牢,莫让伊甸化作失乐园。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纯净与人格的独立,不是名为专家、大师的锁链,不要束缚了学者们心灵的翅膀。

不妨让我们把种种网眼留得更宽一些,把急躁的心平淡一些,三十年后再来收获这一批长成的大师。

点评作文 篇4

记得我5岁那年的夏天,爸爸带我去北戴河看海。

第一次见到海的我兴奋无比,望着无边无际的蔚蓝的大海,不会游泳的我也想迫不及待地亲身体验一下被大海拥抱的感觉。爸爸嘱咐我:“我去租游泳圈,你先在沙滩上玩玩沙子,捡捡贝壳。”说着,爸爸就向不远处走去。我光着小脚丫在沙滩上奔跑着,嬉笑着,不知不觉地已接近了海水。海水真凉啊,起伏的海浪一下一下地亲吻着我的双脚,真是太舒服了!海水似有无穷的魔力吸引着我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啊!”随着我的一声尖叫,我脚下一滑,待我反应过来,我发现我已经被海水淹没了!恐惧一瞬间向我袭来,我胡乱地用手臂拍打着海水,拼命地喊着:“爸爸!爸爸!”我的身体不停地随着海浪起伏着,一口又一口地呛着又苦又咸的海水。此时此刻,我感受到了大海的无情与恐怖,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助,我绝望了!

突然,一双大手紧紧地抱住了我,这双手坚定而有力,使我的心霎那间变得平静下来。我睁开眼睛,是爸爸!是爸爸的手在紧紧地抱着我!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因为我知道爸爸的游泳技术并不好,平时他总是戏称自己的泳姿为“狗刨”,可今天爸爸为了救我,却……想到这儿,我用小手紧紧地搂住了爸爸的脖子,感激地叫道:“爸爸!”我的眼泪一串一串地滴落在爸爸那双粗糙的大手上,泪光中,我仿佛看到爸爸正用大手扶着我学习走路,正用大手端着小碗给我喂饭,正用大手为生病发烧的我拿酒精擦拭身体降温……我轻轻地用小手抚摸着爸爸的大手,它们是那样的温暖。

爸爸把我抱到沙滩上,我看到爸爸大口大口地喘着气,不停地咳嗽着。“爸爸,是我不好,我应该在沙滩上等着您。”“赖爸爸,是爸爸疏忽了。”爸爸自责道。我绕到爸爸身后,用小手一下一下地给爸爸捶着背,深情地说道:“爸爸,我爱您。”爸爸听了,一下子把我拉到胸前,用那双温暖的大手扶住我的肩膀,一字一顿地说:“好女儿,你记住,爸爸也爱你!”

我知道,爸爸对我的爱是最无私的,最真挚的。每当我遇到任何困难,只要想起爸爸的那双温暖的大手,就会感受到爸爸那浓浓的爱,浑身便会充满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点评:作者语言优美,深沉的父爱在一次细小的经历中得到了体现,由一件事情联想到了其它许多事情。细节描写生动,抽象的“父爱”在作者笔下得到了体现,“随着我的一声尖叫,我脚下一滑,待我反应过来,我发现我已经被海水淹没了!恐惧一瞬间向我袭来,我胡乱地用手臂拍打着海水,拼命地喊着:“爸爸!爸爸!”我的身体不停地随着海浪起伏着,一口又一口地呛着又苦又咸的海水。“,这种描写非常具体有趣,体现了作者良好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油,希望能看到你更多的作品。

点评作文 篇5

国庆节前一天,家里正忙着大扫除。爸爸突然想起晚上舅舅要来我家吃饭,便对我说:“敏敏,你去买只光鸡。”说着他摸出十五元钱。

我兴匆匆地来到自由市场的鸡摊上。买鸡的人真不少,好不容易轮到我,摊主见我太小,替我拣了一只草鸡,浑身黄灿灿的。我乐滋滋地回家,心想爸妈一定会表扬我。

一到家,果然爸爸说那鸡不错,称称分量,一丝不差。妈问花多少钱,我说十二元。我想把找出的三元钱还给爸,可是摸穿口袋也找不到。“丢了?”妈说。我说肯定忘记在鸡摊上了,我转身要去自由市场。爸一把拉住我:“干什么?”“去要钱!”爸说:“卖鸡的多大年纪?”我说:“二十多岁。”爸说:“算了!这种做个体生意的人见钱眼开,怎么肯承认。”他还说上星期在国营店买烟,明明给了营业员二元钱,但对方心不在焉地跟别的顾客闲聊,最后说只给了他一元,怎么解释也没用,还诬蔑爸爸要赖钱。妈也说:“你吵不过他们的,别为三元钱被人揍了。”唉,自认倒霉,一件好事被弄成了坏事,可我心里怎么安定得下来呢?

过了半小时,我推托要到同学家去,便直奔鸡摊。那卖鸡的一见我,没等我开口,便说:“你这小鬼,真没头脑,多余的三元钱怎么不拿去。”我分明看见在他的钱箱旁压着我的找头。他一边给我钱,一边说:“给家里人骂了吧?”我点点头,真是哭笑不得。我谢了他一声,他说:“别谢了,我们都有不对。”他随手拣起一个鸡肫,说:“给你,这算你吃批评的补偿。”我怎么也不要,他硬是塞给了我。

我急急地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对爸妈说了。妈说:“这人不错。”爸爸先是不吭声,过了一会儿说:“恐怕我是用老眼光看问题。”

【精细点评】

①欲扬先抑。有一段时问,摊贩给人的印象不佳,似乎他们都是剋扣斤两、以次充好的利欲熏心者。本文“我”的爸爸、妈妈也有这种思想,因此当“我”没拿三元钱找头后,便一致认为无必要再跟小贩去计较,而且爸爸还以亲身经历说明计较是毫无用处的,还可能会招惹是非。这把小贩的形象一贬再贬,然而事实证明,那卖鸡的为人正直,且有自我批评的精神,不仅还了钱,还象征性地赔偿了一只鸡肫,这就一扬再扬。欲扬先抑的手法在本文中运用得很好。所以说,即使一件普通的小事只要通过巧妙的谋篇,也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②铺垫蓄势。本文主要的篇幅在议论那卖鸡的:父亲认为他年轻,买卖油滑,一定是个不择手段地赚昧心钱的人;母亲也认为去计较说不定反会挨揍,因为在她看来,做小商贩的形同流氓,惹不得的。这些叙述与描写都是作铺垫蓄势用,目的是为突出那卖鸡者的形象。这铺垫蓄势,还与下文起对比作用。

点评作文 篇6

尊敬的莎莎老师:

您好!

我读过了你教导学生不要作弊的故事。您的一言一行,使我深受感动。您如此语重心长地教诲那个大学生,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首先,我为那个大学生的作弊行为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我更要为您教导学生的言行,向你致以最最崇高的敬礼。作为一名教师,您出人意料地向那个学生下了跪。但我知道,您不仅是在向那个作弊的学生下跪,而且是在向所有曾经作弊,正在作弊的学生下跪。您用您的行动,启发和感化诚实的孩子!在我们中国,几乎没有一个老师给学生下跪,对下跪者本身来说,这也是一种耻辱。我没有想到,您在那个时候,竟有如此大的勇气,真是令人敬佩!而我们的一些教师在发现自己的学生作弊的时候,往往只采取简单的责骂手段。这样做,不仅没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弊的错误性、危害性,更增强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你不让我作弊,以后我偏要作弊,看你拿我怎么办!”倘若所有的老师都能如同您这样,用真诚、慈母般的话来教导自己的学生,使他们真正发现自己自己的错误之处,并加以改正,那么,诚实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多。我想所有读过这个故事,从中受到启发的教师,会向您致敬。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作弊是错误的。正如同您所说的,作弊不仅欺骗了老师、欺骗了我们自己、欺骗了学业,而且将来我们走上社会,这无疑又造成了个人思想品德变坏,以至整个社会风气败坏。然而,又有一些人因为害怕学习成绩不好而作了弊。您对此,不是责骂和蔑视,您说:“我宁愿我的学生在我的课上只学到诚实。”您知道诚实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但您又深知:一个人所具有的诚实品德,不是他人所能强加给的。您让我们自己来认识作弊的错误。从某个方面说,也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之不受损伤。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自觉地发现,改正作弊这个坏习惯的话,整个世界必将更美好、更充满生机。让我代表所有读过这个故事,从中受到启发的学生,向您致敬。

我相信,所有的教师,都会在您的言行中吸取教育他人的经验;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学会作一个诚实的人。

此致

敬礼

学生:周思程

×年×月×日

点评作文 篇7

【要义点拨】

高考作文评价属于终结性评价,制订了具体的可操作的评分规则,并基本保持稳定。每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都应该熟悉作文评分标准,这有助于我们规避错误,写出思想内容正确,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的应试作文,夺取高分。

应试作文获取高分的方法和策略是多种多样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我们平时重视思维和语言训练,灵活地运用各种获取高分的方法和策略,就能写出符合要求的应试作文,取得高考的好成绩。

【方法点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

二、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20xx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内容25分 一等(25-21)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0)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较单薄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没有什么感情感情虚假

表达25分 一等(25-21)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0)

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体较工整 基本符合问题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难辨

发展等级10分 深刻(10-9) 丰富(8-7) 有文采(6-4) 有创意(3-0)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结构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2.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3.缺题目扣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 分。

4.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三、作文评分具体操作六点规定

(一)评分的基本原则

1.评判一篇作文的等级,尤其是基础等级分的类别,要以题意、内容、结构、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综合考虑,不能只抓一点而不及其余。

2.每篇作文的“基础等级分”与“发展等级分”之间,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分”与“表达分”之间,通常具有一致性。但也不可简单地、机械地对等硬靠。凡“内容分”和“表达分”不在同一等级内,两者的级差不要超过两个等级(如内容为一等,表达不应低于第三等;反之,亦然)。

3.实行“双评制”,一篇作文须由二人独立评分;对同一篇作文的评分,两人差距过大而又难以统一的,交由阅卷组组长或质检组评定。

(二)关于对“题意”的理解

1.凡是在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范围内,或谈情感与认知的关系(认识事物受感情亲疏远近的影响),或谈情感与行为的关系(处理问题受感情亲疏远近的影响),其中的关系,可正可反,甚至与所供寓言的寓意不一致,只要立意正确,言之成理,均可视为切合题意或符合题意。“切合”与“符合”的区别,在于论述的深度和广度。对“感情”的理解,不必局限于寓言中的那种“亲情”。

2.文章只要与“感情”或“认知”两者中的某一方面有一定联系,而未论及两者的关系,可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3.与所供寓言、所定话题、所设问题丝毫没有关系,另立话题,视为“偏离题意”。

4.题意不是判定基础等级分的惟一标准。切合题意的作文,不一定就是内容上的一类文,还应考虑中心是否突出、感情是否真挚等因素。

(三)关于表达的把握

1.文体可不限,但对考生自选的文体,应根据文体特点,评判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采用特殊文体(如诗歌、剧本等)所写的作文,判分应慎重。

2.表达若有可取之处,即使偏离题意的作文,也不宜轻率判为四等。

(四)关于“发展分”的评定

1.12个评分点,不求面面俱到,要求作文有“亮点”,有“精彩”之处,根据“亮点”的大小、精彩的程度,如确能反映有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即可给高分直至满分。

2.凡属抄袭、宿构之作(须经确认),基础等级判为四等,不给发展分。

3.凡内容和表达均判为四等,写作基本功确实很差的,不给发展分。

(五)关于“扣分”的注意事项

1.缺少题目,扣2分。

2.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3.字数不足800字的,每少50个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字数不足400字,结构严重残缺,已判为四等卷的,字数可不另扣分。

(六)关于几个技术性问题

1.文后打分包括“内容分”、“表达分”、“发展分”、“扣分”(视情况而定)和“总分”等几项,如“20(内容)+20(表达)+8(发展)—2(标题)—1(错字)=45”。

2.先由第一评卷人在文后打分,第二评卷人在其下方根据自己的判断再打分,并由第二评卷人把平均后的得分分别填到“评分表”和卷首相应的得分栏内。

3.评分表下的“扣分栏”中填写所扣总分,扣分之前不打“—”号。

4.在每一本第一份试卷的“评分表”中两人签全名,余者签姓即可,签名不可太潦草。

四、等级评分标准给平时写作的影响

对比20xx年(20xx年未印发,可视为与20xx年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可以看出有几点变化。框架上的变化是基础等级的8点由一体分成了两个4点,分别可视为内容和表达(取用试卷后边评分栏的分类标示)。这样使评卷时打分更有依据。

(一)评卷标准细节上的几处变化

1.字体:是基础等级的一等卷中关于字体的要求由“字体美观”改为“字体工整”,二等卷中由“字体端正”改为“字体较工整”,这些变化对书写规范而“书法”水平不高的同学是一福音,它基本上排除了高考作文中的“书法”分。“工整”意味着书写规范就可以了。这一变化影响分值可能不会太大,但是范围宽广。

2.文体:对文体的要求由最末列提升到了首列,并且二等卷中由“大体符合文体要求”改为“符合文体要求”,这说明在文体能力上提高了要求,加重了分量:这可能是针对现在的学生作文普遍存在“文体不清”的现象修订的。

3.发展等级:项目用词变化大,内容也随之更改。⑴“深刻透彻”改为“深刻”,可能考虑到“透彻”要求不切实际,且标准不好把握;所领内容之第3条由“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改为“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用语显然更清晰明确。⑵“生动形象”改为“丰富”;所引领内容去掉“善于描写”和“记叙生动”,可能是考虑和“有文采”的内容重复了;添加“材料丰富”。⑶“有创新”改为“有创意”,显然是因为“创新”的说法过于笼统,且把这一项和“有文采”的位置对调了一下,有意降低了这一条的重量,也许他们意识到要中学生大搞创新多少有点不切实际吧。

评分标准的这些变化,反映出高考作文在文体上要求提高,文体特征不明显的肯定会受影响;更注重内容上丰富、有创意,而不是形式上的花样和创新;字体工整是关键,不要求美观,当然,这一点因人而异,不过,可以告诫考生的是:一张美观的书写卷面对评卷人的潜在影响永远不能忽视。

(二)高考作文的“硬伤”

1.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阅卷教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提供材料型作文,要求阅读所给材料,自拟题目写作,阅卷教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重要性。如20xx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是一篇关于“诚信”的寓言故事,虽有限制,但范围较广,有很大的灵活性。可是很多考生却简单地采用了“诚信”作标题。采用这种题目的,一般不会得高分。在高考评卷中被评为优秀作文的如《难舍诚信》《诚信》《扔掉“诚信”之后》《不诚不信不为过》等,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另一种情况是无标题,可能是有些考生先写正文再拟标题,文章写好后也许是没有时间写标题,也许是忘了补写标题。虽然评分规定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结果却远非2分。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8分以上。这是因为阅卷教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

2.审题。供料作文、话题作文的主旨和寓意往往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有些考生认为大家都去这么想,这么看,写出的文章岂不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于是绕开这一主旨,别辟蹊径,结果造成立意偏差,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提供的材料固然要认真审查,而命题者在提供的材料后,提出的要求、注意事项等也应视作“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这样看,片面理解,轻视后者,那么审题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如20xx年的高考作文,材料之后有一段提示:“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这个提示给了考生若干限制,但这个限制是有限的,它同时也给了考生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因此,考生要通过审题懂得哪些内容受限制,哪些又不受限制,从而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限制中求发展,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写作才能。可是有的考生却漠视这个限制,不照章办事,所写内容完全抛开“诚信”,自作聪明,另起炉灶。

点评作文 篇8

赵王尝出猎。行至一林间。一猴危坐道中,凝神闭目,全然不顾。赵王怒,拔箭射之,此猴鱼跃避之;复射,又不中。赵王大怒,令众齐射之,哀哉此猴命送黄泉。

后人对此褒贬不一。一曰:“此猴机灵勇敢,善展现自我。可恶赵王不识其才,藐视其优势,竟拔箭相射,悲哉此猴灭于此等昏君之股掌,哀哉其生不逢时,现不择地!”又曰:“此猴死有余辜。其虽具优势,但未着于正处。赵王乃堂堂一国之君主,大庭广众之下,此猴竟以其优势戏与赵王,以示赵王箭艺不精,此罪当射杀!”

今先不论赵王之对错,单述此猴之优势。

猴者,机巧灵活,人皆知之,然此猴竟可数避赵王之利箭,可谓之“优势”。但终亡于众箭之下,究其根源,皆缘其优势。

其虽具优势,但因倚仗优势,觉赵王之箭首射不中,后射也必不中。殊不知众箭齐射,汝避此焉能避彼乎?呜呼哀哉!

然此事也并非全咎其优势。其有优势,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但其示法不当,举动不妥,致优势变劣势,终自毁其中。使此猴择良机面觐赵王,叙其优势,赵王必肯礼贤下士,设宴款待。

此传说之言,真假不论。然当今之世,此事也时有发生,并非寡闻。

一事如此:三人行,一人携拐,一人带伞,而另一人两手空空。归,携拐者遍体伤痕,带伞者浑身是水,而空手者安然无恙。

询其三者。携拐者曰:“吾有拐,忽视地面崎岖,盲目而行,故羁绊无数,满身伤痕。”

带伞者曰:“吾有伞,故顶风冒雨而行,然风急雨骤,伞不及事,故浑身是水。”

空手者曰:“吾身无一物,故捡路而行,择檐而避,故安然无恙。”

呜呼!前者之伤、之祸,皆因其“优势”,后者之福、之安,反而因其无优势。此人之常事与猴之悲论,岂有两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