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职责 > 职业技能 > 小吃 > 闽南风味小吃故事

闽南风味小吃故事

推荐人: 来源: 文萃屋 阅读: 2.43W 次

泉州风味小吃也许你吃过,它们注重口味、营养、多样。其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观,美味可口,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鲜美不喜加油腻。那么你对泉州特色小吃又了解吗?yjbys小编接下来带领略泉州的特色小吃:

闽南风味小吃故事

榜舍龟

籍贯:永春五里街

年龄:200多年

关键人物:叶绍本与孙榜

掌故:永春榜舍龟是一种用糯米、绿豆、白糖等精心制作,形似龟的传统名牌食品。它细嫩、香甜、可口,老少皆宜,深得人们喜爱。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孙清水、孙榜父子在永春五里街开了家小吃店,专营糯米龟和花生汤,生意十分红火。

时任永春州官的叶绍芬在东门外租房,聘请私塾先生,让弟弟绍本苦读候考。绍本游手好闲,常到孙家赊龟,几乎天天来食,孙家父子慑于权势不敢得罪,久而久之也成为老主顾了。

有一年元宵,叶绍本因贪色被打,回家被私垫先生拒之门外后,孙榜父子收留了他。经这一回,绍本终于悔悟,改邪归正,发愤读书,并仍常去孙家闲聊吃龟。一年后,绍本上京应试,竟中了进士,并被选入翰林院。

3年后,叶绍本被委任为福建学政,到永春主考乡试,便特意前往孙榜店中还清旧账并品尝久别多年的糯米龟。其时孙父已去世,孙榜的小吃店的生意已大不如前,于是叶绍本故意坐着官轿,带着众秀才,一路鸣锣开道到孙榜店中,以糯米龟祭祀孔子,并要秀才们尝一尝糯米龟配花生汤的滋味。此举顿时在山城引起轰动,围观的乡民都说孙榜显贵了,应尊称为“舍人”。从此,永春五里街这家小吃店做出的糯米龟就被称为“榜舍龟”

后世还为此传诗一首:

“孙榜好学做甜龟,知州胞弟吃不归;

浪子回头中进士,扶困扬名榜舍龟。”

深沪鱼丸

籍贯:泉州海边

年龄:900多年

关键人物:泉州太守王十朋

掌故:传说晋江深沪鱼丸在宋元初就很有名气,这和王十朋写的.打油诗有关。据说当时泉州大旱,饿殍遍野,时任泉州太守王十朋便往法石寺观农。他发现有户人家正在为老太君做生日,大鱼大肉摆满大殿。一问方知,原来是秦桧亲戚秦兴在法石寺内为老太君做寿。秦兴得知太守到来,便到厢房求王十朋题词讨个彩头,并愿敬送纹银十两润笔。王十朋早听说这个秦兴没啥文化,官也是买来的,便提出诗成之后,一定要回市舶司当众宣读,纹银十两捐给法石寺作求雨香资,大殿上的供品全部留下让法石寺周围村民分享。秦兴满口答应。

王十朋便问诗题,秦兴高兴地出题:“秦百兴升”。王十朋当场一挥而就:“秦家鱼肉满箩筐,百姓糠菜填饥肠。兴福毋忘造福众,升官莫作殃民郎。”秦兴不知其意,还兴高采烈地与家人阿山回城了。

秦兴把诗拿到市舶司宣读,本想借王十朋的诗炫耀一番,不料却被市舶司上下传为笑柄。秦兴不敢得罪这些新贵,把王十朋恨得咬牙切齿,同时,也把仆人阿山赶出了秦家。

到了麦子扬花与灌浆时,泉州连日淫雨。王十朋又到城外法石寺观农,路上有人拦住叫屈,原来正是秦家家人阿山。听完阿山的陈述后,王十朋便为阿山出了个主意。那次在秦家太君生日宴上,王十朋只吃了一碗水丸汤,但觉得水丸太硬,味道也不好,他正有改良水丸的想法。于是,在法石寺内,王十朋便将京城御菜的做法与水丸结合起来,为阿山写下了选料、制作、汤头和内馅的方法。

阿山如获至宝,带着王十朋的方子举家迁往深沪,做水丸卖鱼羹去了。深沪的水丸坚韧雪白,不易变质,入口柔润清脆。鱼丸用鳗、嘉腊、敏鱼和五香肉做馅,并用肉骨清汤、油葱、瘦肉配煮,味道与他处不同,据说就是按照王十朋的方子做的。

牛肉羹

籍贯:法石山

年龄:800多年

关键人物:南宋名臣陆秀夫

掌故:牛肉羹是泉州小吃中最受百姓喜爱,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据说,牛肉羹的问世与南宗名臣陆秀夫有关。

传说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降元,并与元兵一同追杀文天祥等人。四月宋瑞宗死后,陆秀夫等人拥立年仅八岁的赵?为帝。为了逃避元兵的追杀,他们时而居住在船上,时而*岸觅食,处境十分狼狈。一天,陆秀夫领着帝?潜入法石山讨食,荒野里只住一户人家,父女相依为命。家中惟一一条老耕牛几日前被元兵宰杀,如今只剩下一张牛皮和四个牛蹄。面对此景,陆秀夫只得与那父女俩一齐用刀将牛皮上残留的肉屑一点点地刮下来。由于刮下的牛肉放入沸汤中煮熟,并随手加入一些海盐和姜末。不料竟香气四溢,令帝?饱餐一顿。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宋元两军在山决战,宋军大败。陆秀夫背着帝?投海,南宋灭亡。但由陆秀夫和那农家父女共同制作的牛肉羹,经那农家父女改进后在民间流传下来。到了明代,随着番薯从吕宋引入福建,番薯粉替代绿豆粉成了制作牛肉羹的主要原料,这种牛肉羹的做法一直保持至今。

 烧肉粽

籍贯:泉州

年龄:1000余年

关键人物:陆游

掌故:中国人吃粽子由来已久,最普遍的说法是根据晋人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说是为纪念楚国忠臣屈原投江,祭以五角丝角条后演化为粽子。也有说唐明皇爱杨贵妃,为玉环与梨园弟子用小弓箭射粽,谁射中就赐谁。

其实,粽子早最称为角黍(箬叶包小米成方或有角状)出现于东汉,传说与关羽有涉。据说关羽本不姓关,是司隶校尉部何东郡县下冯村人。传说他前世是盐池草龙,因救解州县旱情,溢内陆湖水抗旱,但得罪了玉帝被判斩刑。在受刑前,他托盐池常与他下的寺庙主持帮他转世。主持依嘱盛湖中血水,百日后化为小男孩,送至下冯交龙家抚养成人。后来为了逃避仇家的追捕,关羽逃到潼关前的一个破庙里。为了救关羽,黎山老母化身为村妇,教他以角黍干粮并加香油以贿赂守军。黎山老母还在关羽脸上栽了五绺须,让他用黄河水洗脸。于是关羽变成了个红面有美髯的汉子。守军吃了香烂的角黍果然放行。但追兵很快就到了,化了装的关羽也没有来得及脱身,在被问话时,慌乱中,关羽指关为姓,从此便自称关羽,角黍也成为粽子的粗胚。泉州的粽子形成则是在南宋。据说与陆游有关。传说陆游到福州做官时,带来了“艾香粽子”。这种粽用艾叶浸米裹制,吃来肉味独特。陆游走后,粽子的制作方法就由一位在陆家当差的泉州人带回泉州,并加以改良,最后演变成了品种多样、深受海内外欢迎的风味小吃。